作者介紹:
證嚴上人
一九三七年生於臺灣臺中清水,一九六三年皈依上印下順導師,服膺「為佛教、為眾生」之慈示,感於花東地區貧窮落後、醫療匱乏,於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四日﹙農曆閏三月二十四日﹚,在花蓮佳民村普明寺成立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,展開「竹筒歲月」,向大眾募心募款,勸勉日存五毛錢,開始從事慈善教富濟貧工作。
上人出家之後,獨自在普明寺後方約五十公尺、不到三坪半的小木屋,禮拜《法華經》、深究《無量義經》時,就立下自力耕生志節,是為靜思法脈發源地。
秉持「佛法生活化,菩薩人間化」之理念,慈濟由「慈善志業」肇啟,漸次開展「醫療、教育、人文」志業、以及「國際賑災、骨髓捐贈、環境保護、社區志工」之「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」,帶動「付出無求,同時感恩」之風氣,達到「淨化人心、祥和社會、天下無災難」之人間淨土目標。
內容簡介:
我們這一生,第一次的人際互動是父母,然後是兄弟姊妹、同學、朋友、同事、配偶……然後我們變成了父母。
這輩子要讓周遭人了解我、愛我、體恤我,好難啊!殊不知這一切都因我執而苦。
《解惑》家庭與人際關係篇中,證嚴法師開示,當你以菩薩智慧待人,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並且縮小到對方眼裡、心中,就會種福田、結好緣。更何況生生世世,眼前之人或許即為曾相互有恩的親人。